無人機工廠成轟炸首選目標 捷克「貨櫃化工廠」概念引發關注 台灣能否借鏡?

2025-09-11

在俄烏戰爭的實戰經驗中,無人機扮演著改變戰場態勢的重要角色。然而,無人機的生產設施卻往往成為敵方空襲的首要目標,無論是俄羅斯或烏克蘭,皆致力於優先摧毀對方的無人機工廠,以切斷前線的補給鏈。這使得產能極易受到干擾,即便設備未損毀,工人也常因空襲警報被迫停工,導致生產效率大幅下降。

捷克提出「貨櫃化移動工廠」

為應對這一挑戰,捷克新創國防公司 3DFENSE 在近期軍工展上展示了一項全新方案——「貨櫃移動式無人機工廠」。
該概念將3D列印設備、組裝站(P30模組)、倉儲運輸(S200模組)及指揮控制中心(F5模組)全面整合於標準化貨櫃內。這種設計的最大優勢在於:生產不再依賴固定設施,而是能透過卡車或鐵路快速轉移,大幅提升戰場存活率。

此外,這些貨櫃工廠能部署於前線附近,直接完成生產與操控,省卻運輸成品的風險與時間。更重要的是,透過即時修改設計,能快速客製化符合最新情資需求的無人機。

能源挑戰與解方

外界關注的另一大問題是電力供應。完整工廠的耗能不容小覷,但3DFENSE設計中已納入中大型軍用級柴油發電機,同樣以貨櫃模組形式攜帶。這種「燃料後勤」的模式,相較於高風險的「成品後勤」,被視為更具戰場實用性的戰略取捨。

三款無人機產能曝光

根據展示資訊,移動工廠可生產三型無人機:

  • D-18 IRON:垂直起降,航程70公里。
  • D-20 Personal Eagle II:輕型偵察與打擊,航程170公里。
  • D-22 IRON:重型載具,航程360公里,可攜帶850克至1.35公斤彈頭。

若配置8個P30模組,月產能高達1,600架,單價僅數千歐元。若產量再提升,成本甚至有機會進一步下降。

台灣的啟示

對比台灣的防衛處境,島內缺乏戰略縱深,任何固定型軍事或工業設施都可能在戰時首波攻擊中被摧毀。若要發展無人機作為不對稱戰力的重要支柱,「如何確保產能不被癱瘓」將是決勝關鍵。

捷克「貨櫃化工廠」的思路,提供了值得借鑑的方向:將無人機製造能力化整為零、從固定轉為機動,分散於各地以提升生存力。對台灣而言,若能結合現有交通網路與隱蔽基礎設施,建立彈性部署的移動式工廠,或將成為未來戰時工業韌性的突破口。

 

#無人機 #航空展 #軍工展

聯絡我們
  • -
  • ※ 當此商品補貨時會自動通知您
購物車
您的購物車是空的
  • {{ item.option_sort }}
    {{ item.quantity }}
    {{ item.price }}
    已下架